一、學員介紹
- 暱稱:In
- 現職 or 專業:我太太的丈夫暨兩個孩子的爸,副業全端工程師
- 哪屆訓練營:2025 復盤訓練營(學號:#1792)
- 摘要:這篇文章(原文在 In 的社群媒體),不只是適合參加過復盤訓練營的人看,更適合那些總是卡在行動前、覺得自己學習效率不夠、或總覺得沒有「吸收進去」的人。
我是復盤訓練營的闖修生,還沒參加過 Notion 訓練營,就先透過 Lifehacker Premium 加入體驗雷蒙的線上訓練營模式。
⏳ 為什麼兩個月後才寫心得?
今年初,我參加了一個「復盤訓練營」。
咦?其實,訓練營已經結束兩個月了, 為什麼我拖到現在才在寫心得?
嗯,那我不如,復盤一下吧?
狀況是,我參加了復盤訓練營, 結營時被票選為「促進者」。於是我有了一個目標:盡快完成心得並公開分享。
我其實有開始寫,但只寫了開頭就卡住了。
卡住的原因包含:
- 覺得自己的作業寫得不怎麼樣, 但投稿格式要填作業摘要, 我覺得很難填,不知道如何是好。
- 覺得需要先解釋什麼是訓練營,免得人家看不懂, 於是花時間去看雷蒙怎麼介紹訓練營。 結果在頁面裡看到 Bug,工程師病(?)發作, 花了一點時間看看 Bug 是什麼狀況,然後回報…… 忙了一輪,心得就這樣放著,沒有繼續往下寫了 🤣
- 心裡總覺得,復盤訓練營的心得, 應該要實際落實復盤在生活中一陣子之後再分享, 這樣才比較有「真正有用」的感覺,而不是胡亂推薦。 (但我現在在打這句話的時候就想推翻自己了, 因為「復盤訓練營心得」本身, 就是參加訓練營時期的心得就足夠了 🤔)
於是,我得到了現在的結果: 訓練營結束兩個月,我還沒寫完心得。
🔍 拆解卡住的盲點:過度完美,缺乏截止
好,經過上面的拆解, 我就可以找到一些值得探討的點, 和未來遇上類似狀況時,我可以試著修正的部分:
- 我把要完成的心得預想得太完美、太多目的了, 這會讓我花過多的時間在思考而不是行動上。 下次寫心得,我應該抱持「先完成,再迭代」的思維, 先產出基底版本,再持續修改就好。
- 有卡住的部分,我應該去找相關的人尋求幫助, 讓事情有所進展,不會因為卡住就停滯。
- 心得的主要目的,就是心得, 不需要想東想西,想掉兩個月。 心想,還要讓事成。
- 由於沒有明確的截止日, 我的目標就跟著是「盡快完成」, 這就會讓這件事, 一直被其他我認為也很重要的事擠下去。 拖得越久,心理壓力就累積得越多, 也就越來越難面對。
✅ 下一次,我要提醒自己:先完成,再優化;就算對方沒訂期限,我也要自己設個時間點,對抗帕金森定律。
好,以上就是一種復盤。
把這個概念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 就是一種「拆解過程、提煉經驗」的方法。 不單單只是回顧,更是為了下一次做得更好。
我在上面簡單地走了其中一個方法, 然而我在這個訓練營中學到的, 這還只是一點點,很一點點。
網狀學習的奇幻旅程:原來學習可以這樣
訓練營期間,每週會有一堂直播課, 今年是 1 月 2 號到 1 月 23 號,大約三週共四堂課。
雷蒙會逐週講解復盤的核心思維,但我自己覺得,雷蒙的所有課程都有一個特點:
「你不會只學到那堂課要教的東西。」
所以,名義上雖然是學「復盤」, 實際上也會學到雷蒙「解構事物的思維」:
- 從雷蒙課程中延伸出對 AI、數位工具的復盤應用
- 同學們的問題讓我發現:我不只是在回答,也是在整理自己過往的經驗與觀點
- 發現和 AI 的互動,其實也反映出我對問題的敘述是否清楚
再加上,雷蒙也是善用數位工具的人, 所以每次上課,除了課程內容之外, 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居然是: 「這是什麼軟體?看起來真好用!」, 一不小心就變成 ChatGPT 工作術或數位工具地圖課 🤣
對於自己在這個訓練營中最深刻的體驗, 我會說,我不斷地體驗到「網狀學習」的威力。

網狀學習之二:自己的學習也織網
除了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網狀學習, 我也經歷了自己腦內的網狀學習。
營期中的某一天,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 回答一位同學問的一個問題, 而在寫回覆的過程中, 我發現我的回答很難抓到一個精準的點。
同學的問題和「溝通表達」相關, 但我是一個「會一直想到某個論點可能有例外」的人, 於是我發現,如果這個問題中, 沒有足夠對實際狀況的描述, 我就會有一種 「我也不太確定我的回答有沒有幫到忙」的感覺。
然後我就發現,這個狀況在跟 AI 溝通時是一樣的: 就算我把一個事件結構化了,提供給 AI 復盤助手, 希望它幫忙找到問題跟盲點, 可是如果我根本沒有給它足夠的視野, 也就是足夠清楚的情況描述, 它通常也只能給出通用的建議。
所以到頭來,「我」才是那個最大的問題跟盲點。

所以在這次的經歷裡面, 雖然表面上是我在試著回答別人的問題, 但實際上我也在這個過程中, 意外地連結到另外一個場景, 有了新的、更深刻的學習。
下次在對人或對 AI 敘述問題的時候, 我就可以思考:
如何描述,可以讓對方得到更足夠的背景資訊?
🌱 從獨自復盤到社群共學
第三個想分享的收穫,是讓我很感動的一個視角轉換。
在課程中有提到一些復盤的時機點, 但我發現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隱藏的復盤時機, 就是「有人問了我曾經經歷或有想法的問題時」。
就像我試著回答同學的問題時, 其實也是在復盤自己曾有的、 可能時間點比去年更早的一些經驗和思考。
而在生活黑客群島的 Discord 中, 一個叫做「島民蒙友問答牆」的頻道, 這個頻道在我的眼中,就變得很不一樣。
在這個頻道中,會有人發問, 社群中的其他人看到了便會來回答。
在營隊期間,雷蒙也鼓勵大家, 可以在這個頻道提出復盤過程中遇到、想到的問題, 來引入更多外部回饋。
本來在還沒有參加營隊前, 我覺得這個頻道很像知識+。 (會不會有人不知道什麼是知識+, 就是一個用點數換答案的發問平台)
但在營隊中期, 雷蒙在頻道裡問了一個其實很沈重的問題, 卻看見,島民們大量湧入, 毫不保留地跟雷蒙分享自己的經歷, 甚至是我認為回想起來可能也會很沈重的經歷。
我才發現,在營隊中, 我們練習透過復盤寫出自己的「避坑指南」, 而這個頻道不是知識+, 它其實是所有島民可以一起復盤、 一起編寫的避坑指南。
我非常感動。 我們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卻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
而在島上, 只要我們主動提出問題,就會有人前來回應, 我們甚至不用自己真的去踩那些人生中的坑, 就能先避開那些坑。
所以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生活黑客群島, 加入復盤訓練營, 加入這個追求自我成長, 也不吝嗇於幫助別人成長、甚至是解決問題的社群。
我知道,在這裡,我不是一個人。
記得把學習體驗,留給自己
接下來這一段,是對下一屆學員說的話, 也是我給自己的提醒:
我無法想像明年年初, AI 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 也沒有辦法想像, 雷蒙會把復盤訓練營迭代到什麼樣的地步。
但我在這次體會到, 雖然與 AI 配合很方便、很有趣, 卻始終不應該反客為主。
我曾一度把 AI 復盤助手的回覆直接貼進作業, 然後先交出去。 先完成、再完美嘛。
可是那個完成,根本就不是我的完成, 就像是學生時代抄別人的作業一樣, 我其實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我相信深刻的學習體驗來自於「主動」。
AI 可以幫我找來食材、幫我洗菜切肉、 甚至直接可以把菜煮好端出來給我, 可是就算我把這個吃進去, 我可能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
所以對我自己來說, 我仍然需要在學習、復盤的過程中, 分辨出每個步驟能帶來的價值, 把希望得到收穫的部分留給自己, 我採取主動的部分越多, 我越能知道自己在吃什麼、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這對我來說,才是真的,把「學習」,「吃進去」。
主動和投入不會騙人,跟數學一樣
其實上面的部分,是我在結營分享時的分享內容。 因為時間的緣故,我把重點聚焦在「網狀學習」。 但我其實也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 那就是我深刻地體驗到: 「『主動』和『投入』能帶來更多的收穫」。
第一~四個主動:報名促進者、回答問題、倒數文、推薦名單
「促進者」是報名制, 促進者所要做的就是促進大家學習,形式不拘。 在營期的最後, 會請大家票選出最有促進效果的前幾名。
我其實猶豫了好一陣子,決定的答案也一再改變。 最後,問就是「我全都要」, 於是我像大人一樣地報名了。
我留意到有人開始發倒數文。 我心想,大概是前面的訓練營有做的事。 (後來他們說這些人是重修生,然後我是闖修生(?))
我不覺得自己能夠寫東西寫二十幾天,這我不跟(蓋牌)。
幾天之後,頻道中開始有人問問題, 而我正好也有些想法,於是我就回覆了。 後來我便決定,專注在回答我能回答的問題上就好, 這樣應該也有促進作用。
殊不知,我居然可以花一天的時間回答一個問題, 還順帶發現 Discord 有訊息長度限制, 我還得切成兩則來發,根本把 Discord 當成脆。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 我藉此意外領悟了,把話說清楚, 不管是對象是人還是 AI,都是重要且需要練習的。
後來,雖然前面說不跟, 但我卻在某天半夜哄哭醒的小孩時, 不知道打開什麼開關, 最後產出四篇〈跨越時空,你就是一個團隊〉, 我自己也很喜歡的系列短文。 (雖然後來想想後面幾篇好像跟復盤沒什麼關聯,哈哈哈哈哈哈)
我也藉著其他促進者整理的資料, 用 ChatGPT 幫忙製作了「同行者推薦名單」, 為每個人個別整理出有相同目標或經歷的推薦名單, 希望能減少大家慢慢逛作業的時間。
能夠有效利用額外學到的功能,非常充實! (但後來回台東沒有跑得動的電腦, 我還大半夜一筆一筆手動 key 資料, 馬上體驗沒有 AI 會有多原始 XD)
如果我沒有報名成為促進者、 如果我沒有試著回答問題、 如果我沒有試著寫倒數文, 我不會有這些體驗和收穫。 這些都是我「主動且投入」才得來的。
第五~六個主動:被動中也能主動
在營隊過程中我也意識到, 就算有些部分是被動的, 我也仍然有主動的部分。
被佈置作業是被動的, 但要花多少時間在作業上, 是我自己可以主動決定的。 我自己覺得,花越多時間在作業上,收穫越多。
過完年後,2 月 9 號是結營分享日, 我卻在 2 月 7 號的睡前收到雷蒙的訊息, 問我能不能在結營分享日分享。
我必須先說, 我是一個非常不能接受有人臨時安插行程的人 XD 況且我的週末時間是留給家庭的, 再加上 2 月 8 號的上午, 我們家正好安排了行程。
但,收到訊息的第一時間, 我卻沒有很大的不適。 我立刻認真地考慮,跟太太討論, 也跟雷蒙說明清楚我的狀況, 但我的選擇是:我願意接受這個任務。
(後來我仍然用掉了週日整個上午到分享會開始的時間來準備, 我很感謝太太的支援和體諒。)

我很感謝雷蒙給我這樣的機會。 我也很感謝,沒有在週五晚上選擇拒絕的自己。
第七個主動:喇賽的勇氣
最後的主動,是我在營隊中主動喇賽。 對,你沒有看錯, 我連喇賽也有收穫,厲害了吧~(喂)
如果你真的很有毅力地看到這裡, 你應該很能明白, 我真的很愛喇一些有的沒的。
我只是在一些問題回覆中,忍不住也喇了一下, 結果後來莫名其妙地變成一種人設(?) 我也從來沒有想過, 我居然會在直播課中需要思考: 「嗯,現在聊天室有點太久沒有人說話了, 我可能要出來喇賽一下」。
人設經營真是辛苦(?) 但沒有說出來的是,其實我會害怕。
害怕自己說錯話, 害怕有人不喜歡認真上課的時候, 還有一個人一直在聊天室喇賽, 害怕自己喇賽不夠好笑,只會變成干擾。
那為什麼我還是想這麼做? 因為我想啊。(魯夫臉) 沒有啦,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開心, 跳出來搞笑,自然也要承擔沒有人笑的風險。
所以,當我在營隊最後收到大家的回饋時(如圖), 我是真的要哭出來(現在也想哭,都過兩個月了) 我那麼努力喇賽是值得的~~~😭(喂)

我後來才偶然滑到, 沈玉琳把這個叫做「一口饅頭一口水」。
「饅頭代表是勵志、智慧的言語, 水則代表幽默諧趣, 如果一直給人吞饅頭,會噎到, 所以需要水來潤滑, 也就是說,給你吃饅頭,也要放很多水!」 ——沈玉琳
所以,既然都被認同了, 我想我會繼續這個風格的 🤪
💡 結語:我開始因為復盤,找回我自己
你如果問我, 我這兩個月裡有沒有好好地落實復盤, 我會誠實地說:沒有。
你如果問我, 我在營期間有沒有真的理解、內化雷蒙教的所有內容, 我也會誠實地說:沒有。
我在寫這篇文章開頭的復盤時, 也是一直去問雷蒙寫的 AI 復盤助手 GPT, 繼續釐清我還沒有搞懂的部分。
但我想,就像雷蒙在直播課中說的, 他自己也開始把一年目標調整成三年到五年的目標, 我覺得不急。
我不會急著馬上內化這些復盤技巧, 哪有人下一盤棋就變成絕世高手的(啊,阿光)。
我就是繼續往前走,繼續嘗試。 就像這篇原本寫不出來的心得文, 最後居然寫到快五千字。(到底誰會看)
對一個營隊,我可以說得這麼多, 我想我知道, 或許我在復盤訓練營最大、最大、最大的收穫是:
「我開始因為復盤,找回我自己了。」
謝謝任何一個看到這裡的人。
也非常感謝復盤訓練營,帶給我這麼多且意義深遠的收穫。

📍 本系列由 復盤訓練營 的優秀學員投稿心得。
感謝同學們能在這 21 天的陪伴式教學中,用自己的行動力產出這些優質的作品,並且分享自己在課程中的收穫!
我們會繼續收集、整理同學們優秀作品和應用到這專欄,同時也歡迎認真學習的你,也和更多人分享你的成果、作業思路和改變故事,讓你自己透過這輸出練習,更瞭解自己,也熟練工具,還能讓需要的人因為你的分享而被點亮。
👇🏼 雷蒙三十的線上課程&Notion 模版:

💬 留言一起交流